说来惭愧,年度总结一年写的比一年晚。虽然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会有的,但是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今年的年度总结,竟然到25年3月底才开始动笔。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希望2025年的年终总结不会像24年一样拖到很晚。
2024年整体来说是新鲜、充实和迷茫,接触了新的环境,工作模式、学习方式都与之前发生了改变。申请到了科大的MSc,转岗到了深圳,开始了一段港深通勤的生活。脱离了在杭州时候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适应期难免有点波折,但是心中又夹杂着跃跃欲试的冲动。
2024年目标达成情况
以前年年都是里程碑,今年换一种总结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回顾自己2024年目标的达成情况,另一部分是列举下自己的实际做了什么事情。
- 稳定的作息:8点半起床,晚上12点睡觉。工作日无特殊情况至少1个半小时在学习和写作上,周末无特殊情况至少6个小时在学习和写作上;===> 40%,因为下半年读书的原因,基本早上9点半起,晚上2点半睡觉,实际和规划不同,完全歇菜。不过工作日和周末的学习、写作时间基本都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实际产出也有点不及预期
- 继续运动:每周6次引体+卷腹,每次2-3组,年底最少4块腹肌。全年跑步路程800KM ===> 70%。卷腹引体基本都可以保持,4块腹肌在年中已经实现,不过年底就退回去了。全年跑步累计764KM,稍微不及预期。
- 完善高并发场景热点系统的处理体系;12篇技术博客 ===> 0%,这个事情真的是一直想梳理的,因为他一定是面试必问的,说实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忘记有这么个事情了
- 学习IOS和Vision pro开发(待定)===> 0%,去年开年,Vision PRO真的超级火,和现在的deepseek一样。但是过了几个月之后就了无音讯了,所以这件事情也无疾而终
- 对国内金融有基础的了解 ===> 90%,因为转岗到global团队,要负责整个交易和资金履约链路,所以24年下半年被动接收到了很多金融、经济和支付知识
- 阅读2本小说(待定)===> 100%,大明王朝基本看完了,甚至看的时候留意到了一些熟悉的人物,还想把这些人物关系通过网站实现出来,但是想法太多,行动太少,所以这个也没落实。其次看了陈行甲的江湖转弯处,还有小巷人家,都写的不错,自己也挺有感触的。尤其是小巷人家,小说中描写的任务冲突和家庭矛盾,有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学到一点可能会用到的解决之道。
- 学习基础的AI知识,能够利用大模型进行基础的数据建模 ===> 10%,LLM很火,但是可能是太忙了,对LLM的知识是被动接收,还没有主动吸收过
- 副业方面,建立以知识创作和个人思考的自媒体平台,本年度全平台粉丝1000人。===> 50%,全网加起来一共500粉丝,基础的媒体矩阵搭建起来了,下面就是专心、用心的更新post了
其实可以看到,24年的目标完成率不足50%。一方面反映出来自己执行力太差,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事情变化的太快了,完全的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新的一年要加强反馈手段,更及时的调整目标,纠正方向。
除了通过24年既定目标按图索骥之外,整个25年我还做了这几件事:
- 入学HKUST,成为半个男大
- 转岗到深圳,负责对接欧洲、亚洲、美洲商家的全球交易和资金履约业务
- 考高级软件工程师,结果差了几分没考上
2024复盘总结
和去年一年,上半年的内容几乎回忆不起来了。幸好有写日记的习惯,还能重新回顾下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日记太多,时间太碎,所以新年我准备除了写日记,还要写月记,把每个月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以此思考沉淀,及时反馈改正。
或许是因为工作一直在南方的原因,我也慢慢了解了南方的过年习俗。南方过年是和我们那里不一样的,我们那边没有年夜饭,也没有旅游各种项目。打我记事起,过年是从寒假开始开始的,买玩具枪,买子弹,买烟花,每天都在外面疯跑,一直到大年三十开始贴春联,后面的大年初一是正式过年了。
24年的一月份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就是申请NTU和NUS的研究生,第二件事就是过春节。整个春节,主线任务和以前也没什么区别,大年初一去拜年,初二到初五都是去我妈和我奶家的兄弟姐妹们。以前过年初六、七、八还是能休息几天的,但是今年不一样,因为我弟的原因,在这三天里我想方设法帮他找关系给他调换到更重点的班里面,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整个一月,就这么过去了。
二月份到公司,基本就要坐一件事情,就是写review,应付马上要来的绩效季。我其实不是很担心,因为我知道今年我肯定能晋升。除此之外,工作事业也有了扩展——做了一点交易和合同的事情,对B2B跨境交易有了一点了解。
三月份顺利成章的完成晋升,同时自己也报名了软考。最重要的是,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半程马拉松,实现了个人PB:1小时46分钟。同时,三月份也在思考如何拓展自己的副业,结论是先把自己的雅思笔记发到小红书上,但是很显然,最后没有什么水花。
四月份主要是内耗的一个月,因为自己业务时间的利用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周末的一天,基本就只能全身心的投入3哥小时学习或者写作,早上起不来,下午不想起,运动一会看会手机就又该回去睡觉了。阿里的年终一般是4月份发放,看了一下,涨幅也没多少,看来互联网确实和高速增长挂不上边了。
五月份开始复习软考,但是最后差了十分,和高级软件架构师证书失之交臂。第二件事就是工作上主要在做的系统迁移工作,基本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这个感觉还是挺用心的。最后一件事决定了我整个24年的转折,就是收到了UST的offer,下offer的时间实在是太晚了,我本来都不准备去了,后来仔细思考,其实还是因为自己有一个研究生梦,还是决定辞职去读书。这个思考过程几乎持续了一个月,期间询问了很多人,各种建议,整个流程真的很痛苦,每天几乎什么正经事都干不了。
六月份整体来说,就是通知身边的朋友们我即将离开阿里,要去香港读书了。准备各种去香港的规划:搞副业、学英语、找香港工作等等
七月份事情又迎来了转机,在准备入学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可以转岗到深圳,然后在主管和HR的帮忙下,我成功rebase到深圳的全球卖团队,有了一个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上学,看似双赢的结果。不过不用辞职总归是好的,然后自己就开始熟悉深圳团队的业务了。除此之外,自己又重新搞起了八股文校招版,重新梳理了一下适合校招生的后端面试题,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另外还做了一件影响我整个港深通勤计划的事情,就是我修了EDX,去UST上课的时候可以少上三门课,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在后来救了我的大命了。
八月份除了延续七月份的事情,把EDX认证了之后,于8月16号正式rebase到了深圳,开始了可能一年的深圳之旅。八月下旬,基本就是熟悉深圳公司的情况、租房子、去香港熟悉学校,一切都是新鲜的感觉。
九月份正式开始了港深通勤之旅。一直到十一月学期结束,我需要每周从深圳去三次香港。作业、上课、加上全职的工作,简直忙到飞起,日记都没写几个字。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次去香港,第一次办信用卡和港卡,第一次办香港身份证,第一次仰望接近100层的居民楼。在上学的过程中,了解了区块链这种东西,但是老师没有教的太深入,不是很偏实际的应用,再加上印度老师的口语十分难以理解,我也就没有继续跟进。除此之外,与我本科教育的对比,我发现香港这种境外高校在教育上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第一,他们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图书馆直接4K的显示屏免费用;第二,教学内容:老师上课直接把论文的perspective作为课堂的内容;第三,行政管理:境外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境内是天壤之别,课堂ppt、录像和作业都是通过canvas交流,学校有什么事情也是通过邮件沟通,而不是像内地一样,各种资料qq群满天飞。因为经常在香港,所以被动接受了很多金融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外汇、投资、支付等等。自己也在香港卡上放了2w左右。不过还是有一点遗憾的,学校授课是全英的,很多老外,但是我羞于表达,英语的口语和听力几乎原地踏步,感觉日常沟通都有点费劲。
十二月接连三场考试,熬了几个大夜,但是总归拿了三个A,毕业应该是没问题了。十二月下旬和团队去北京团建,没有考试压力旅游的压力,真棒。
2025FLAG
因为去香港读书的原因,导致自己整个24年的轨迹其实并没有按照预期来走,不过25年大体的轨迹还是既定的。希望今年的任务自己能够好好完成。
- 工作上,梳理跨境交易和资金履约整体的业务链路和知识,写1-2篇文档
- 开发上,完善高并发场景热点系统的处理体系,写2-4篇文档
- 技术上,掌握ML->DL->NLP->LLM的基础知识,使用Spring AI/LangChain搭建一个成熟的产品,写1-2篇文档
- 学习上,拿到港硕的毕业证
- 职业上,争取更上一层楼,具体指标提现在绩效上。没有其他事情影响,工作上要all in了
- 理财上,平均年化3%,更具体一点说,要通过把部分资金换成美元存定期来达成
- 心性上,聚焦1-2件重要的事情,停止发散。具体的规划可以立刻落地
- 作息上,晚上12点半睡,早上8点半起
- 运动上,本年度跑步7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