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在开发跨境支付和资金相关的需求,发现跨境资金流动的成本真的很高,而且时效性也非常低。但是国内消费时候却完全感受不到这种弊端,所以就想花时间研究下国内的在线支付网络,以及顺道看看数字人民币和稳定币。

相信部分读者的银行账户都有数字人民币,但是大部分人在使用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疑问——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体验和支付宝几乎一样,我们已经有类似于支付宝这么方便的在线支付方式了,为什么国家还要推广数字人民币呢?

有人猜测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是画蛇添足,仅仅是为了创建就业岗位;也有人猜测国家想从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手中夺回电子支付的控制权;甚至还有人觉得数字人民币只是为了利用区块链这个噱头,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

事实上,数字人民币的战略价值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数字人民币从创建开始,就是数字化的,这和有互连网加持下的传统纸质人民币大不一样。

从用户的角度看起来,数字人民币和支付宝都是在线支付,都很方便快捷。但是从大额交易等其他普通消费者接触不到的领域来看,传统人民币的在线支付还是有相当多的痛点的。

本篇从在线支付出发,聊一聊传统人民币和数字人民币区别,最后会探讨下稳定币在中国大陆的机会。

传统在线支付方式的本质

传统在线支付是通过数字化纸币完成的交易。其背后还是需要人民币在各个银行流动。

信息流与资金流

在线交易没有普及以前,大家都是用人民币直接线下交易的,当我们把现金交给商家时,资金与货物的交割瞬间同步完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钱货两清”,交易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也是同步完成的。

但是,手里一直存储现金总是不方便,所以人们的大部分钱都在银行存储。当需要购买商品的时候,去银行取钱,然后再进行线下交易,这确实很麻烦。很自然的,我们就希望通过银行直接在线支付,加快支付的便捷性。如下所示:

但解决方案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如果李四的账号在另外一个银行怎么收款呢?假设如下图所示:

银行A需要真的把张三存的10块钱给银行B,我们成为“资金交割”,资金交割肯定不能用简单的指令完成,所以跨行转账就会非常慢。有没有办法提高跨行转账的速度呢?

当然有。银行A可以在银行B开一个账户,提现存入一定数量的金额。当张三要求银行A转账10给银行B的时候,银行A只需要给银行B发送转账的指令,银行B自动去A的账户上扣钱即可。这样显然高效了许多。

上图的转账方式,最少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1. 多行转账障碍:中国有数百家商业银行,难道商业银行之间都要互相存一笔资金吗?如果一个银行经营破产或者跑路就会酿成重大事故,这是国家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2. 缺乏监督与约束机制: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道德风险(例如擅自将李四的资金转移给张三)。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公信力极强的中间机构进行协调。这个角色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承担。央行规定所有在线支付或转账业务必须通过银联(银行间交易)或网联(涉及支付机构的交易)系统处理,由银联或网联负责资金结算。同时,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必须在央行开设存款备付金账户,由央行完成最终的资金交割。

所以,现代的在线支付系统可以粗略分为两步:

  1. 信息流:支付机构或银行内部进行记账操作,冻结相应转账资金,完成初步处理。
  2. 资金流:通过央行清算系统实际划转资金,此时资金才真正完成所有权转移。

这就是支付常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发现,在线支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整体的流程相当复杂。这么复杂的流程,能秒级完成么?

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所有的交易都需要央行受理,如果央行每次交易都需要实时更新各个银行的准备金账户,那么央行系统早崩溃了。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央行采用的是T+1批处理的形式,通过轧差的方式处理每天各个银行和支付机构的交易金额。所以,支付的信息流很快就能完成,但是经过央行的资金流可能要等1天才能最终确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普通消费者在用支付宝转账的体感,是“秒级到账的呢”?——这是因为支付宝的信用背书和提前垫资机制。消费者在支付宝进行转账的时候,因为支付宝在合作银行有准备金账户,可以在信息流阶段通知相关银行预划扣资金。所以一般来讲,当消费者感知交易实时成功,其实只是信息流成功了,背后资金流需要经过央行结算,其实还没有完成。

资金交易、清分、结算和交割

要理解一次支付行为背后发生的事情,支付(转账)背后具体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背后究竟在干嘛,我们需要厘清几个核心概念:交易、清分、结算与交割。

  1. 交易 (Transaction): 此处的“交易”并非指商品买卖,而是指支付指令的发起。它是一次操作请求,明确了资金的转出方、接收方、金额等信息,是资金流程的起点。譬如我们在支付宝上点击 “确认支付”,本质是发起了一笔资金转移指令从用户视角看,支付页面显示 “成功” 代表交易指令已被接收,但这并不意味着资金转移流程的结束。交易的核心参与方包括发起指令的用户 ,以及承接指令的支付机构(如支付宝)或银行。
  2. 清分(Clearing)是指一定时间段内的多笔交易集中处理—— 核心是核对交易信息、计算各方的应收应付金额,最终确定支付机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即 “轧差金额”)。简单说,清分是 “算清楚谁该给谁多少钱”,这个阶段会产生明确的资金支付义务,但尚未实际转移资金。清分的参与方主要是支付清算机构(如网联、银联)、银行或支付机构
  3. 结算 (Settlement): 结算是将清分后的结果进行最终确认,并生成不可撤销的资金划转指令的过程。它标志着资金义务的最终确定。清分与结算常被合称为“清算”,通常包含 “清分(算清楚账)” 和 “结算(付清楚钱)” 两个环节。结算的参与方延伸至中央银行的支付系统。
  4. 交割**(Settlement finality)当结算流程完成、资金转移不可撤销时,就达到了 “交割” 状态。这是资金转移的最终环节,实现了“结算最终性”。中央银行根据结算指令,直接调整相关商业银行在其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余额。至此,资金才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彻底转移。对于支付机构而言,其存放在央行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而这最终会体现在其托管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

下面是每个阶段的一般处理时间:

阶段 时间窗口
交易 7×24 小时(用户可随时发起支付指令)
清分 实时清分(D0)或定时清分(如 T+1 凌晨,具体由支付机构选择)
结算 7×24 小时(小额 / 第三方支付)或工作日 8:30-17:00(大额系统,传统模式)
交割 结算完成后实时交割(账户余额即时更新)

在线支付的资金流转

假如说用户A通过支付宝将自己招行账户的100块转移给了用户B的支付宝余额中,我们尝试一句话描述下每个阶段发生的事情:

  1. 交易 (Transaction): A在支付宝点击支付,生成一条支付指令给招行,招行也会冻结A的金额。但是此时用户A就会看到付款成功,同时B也会收到钱,但其实只是支付宝在内部记账了而已,资金并没有真实的流动
  2. 清分 (Clearing): 支付宝会实时把一段时间内的交易打包发给网联平台,计算出支付宝总共要从招行“收”多少钱,又要给其他银行“付”多少钱(轧差)。
  3. 结算 (Settlement): 网联将算好的净额结果(比如支付宝净收招行100元)生成正式的“要账清单”,发送给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
  4. 交割 (Settlement Finality): 央行大额支付系统根据结算清单,在央行的账本上最终地、不可撤销地完成资金划转:从招行的准备金账户扣减100元,记入支付宝备付金账户。直到这一步,A的100元钱才真正离开招行,进入支付宝的池子。

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图更生动的观察整个在线支付的资金流转:

在线支付的缺点

传统人民币本质是上现金,在线支付是数字化这些现金的手段。但是普通人是没有办法数字化现金和在线交易的,所以只能通过先把钱存入银行,然后在通过银行或者支付机构这些中间商来完成在线转账交易。

既然有中间商,就会存在下面的缺点:

实时性差:虽然小额交易对于转账双方来说是实时到账的,但是这个“实时到账”其实只是完成了交易阶段,背后的资金流并没有完成。对于大额交易来说,资金的转账还是需要T+1才能完成(譬如常见的资金提现操作,基本都是T+1到账的)。同时,国内的大额资金交易都要T+1了,那么对于跨国转账来说,可以想象的是一定需要更多时间(譬如USD到PKR的转账可能需要一个星期)

手续费高: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提现到卡都是会收取手续费的(0.1%)。对于跨境交易来说,因为涉及的中间行可能更多,平均下来可能会有7%的手续费

开户麻烦:如果是线下,我们只需要有现金就可以交易。但是在于在线交易来说,我们一定要在银行、支付机构开立账户之后才可以交易(登记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且需要审核)。这对于出国旅游或者外地游客来说是很不友好的。

依赖网络:目前的在线支付是基于互联网的,如果没有网络,在线交易没有任何可能。

机构风险:在线支付依赖于各个银行和支付机构,如果这些机构跑路或者倒闭,那么用户的资金就可能易手他人。

为了应对这些缺点,数字人民币应运而生。

数字人民币的底层逻辑

数字人民币的本质

不同于传统人民币本质上还是实体现金的特征,数字人民币基于区块链的能力,从创立开始就是数字化的。所以通过数字人民币的在线交易,理论情况下,不需要任何银行或者支付机构的中间商完成。

举个例子:张三把10元数字人民币给李四,可以通过两个人的电子钱包转账直接完成(就像是张三给了李四10块现金),交易记录直接写在央行运行的区块链上,无需任何支付机构和银行的参与。

一句话说明:传统人民币的在线交易(网银、支付宝支付等),是信息流先完成,资金流后完成的分离过程。但是数字人民币的在线交易和传统人民币的线下交易一样,信息流和资金流完全统一,同步完成。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数字人民币是基于区块链的,区块链是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区块链是一条特殊的链表。与普通链表不同的是,区块链上的任意一个节点信息发生修改,该节点后面的所有节点信息都必须发生变动才能重新组成合法的区块链。因为区块链的修改成本很高(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会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存储一个不可篡改的数据库。

有关区块链的文章,可以参考:

万字长文科普区块链和比特币 · 语雀

因为不可修改的特性,当用户的交易信息存放到区块链后,我们就可以相信基于交易信息生成的账户余额的真实性

所谓的智能合约,可以理解成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一个合同。同时,智能合约和区块链上的货币是强绑定的。智能合约可以通过编程的形式来约定何时向某人自动转账,一旦智能合约发布到区块链上,便不可更改,同时按照编程约定的信息,在某个条件触发后,向特定的账户转账。

数字人民币和比特币

基于区块链和加密算法技术,数字人民币和比特币都属于加密数字货币的范畴,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比特币是彻底去中心化的,其运行节点可由任何参与者担任,所有交易信息完全公开透明。而数字人民币采用中心化架构,其区块链节点完全由中国人民银行管控,确保交易记录和账户余额的隐私性与安全性。

从货币价值角度看:比特币价值波动剧烈:从最初1250枚比特币兑换一个披萨,到单枚价值高达11万美元,其价格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数字人民币价值稳定:作为央行数字货币,享有国家信用背书,与纸质人民币等值兑换,具有无限法偿性,价值保持稳定

在发行机制方面:比特币发行量固定:创建之初即设定2100万枚的上限,不受任何机构调控。数字人民币发行灵活:与传统人民币一样,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需求进行宏观调控

因此,虽然两者都运用了加密技术,但数字人民币是法定数字货币,代表国家信用;而比特币是去中心化加密货币,更多具有投资属性。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

数字人民币的应用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数字人民币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我思考了半天,很遗憾是,数字人民币和普通老百姓(消费者)关系不大。因为支付宝等机构的存在,倒逼银行对于在线支付场景做了很多的优化(譬如小额转账没有手续费,秒级到账等),导致普通消费者支付的时候体感已经很棒,并且没有任何的手续费。

不过,在特殊情况下,普通用户也是可以体会到数字人民币的好处的。譬如没有网络的时候,在线支付就歇逼了。但是数字人民币可以通过物理设备上的电子钱包在无网情况下支付(原因是本地有余额信息),再等到有网络的时候同步央行进行结算。这样在去山区旅游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准备现金了。

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在无网络情况下进行支付,那么国家显然不会花这么大精力创建数字人民币。

那么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在哪里呢?我们要注意,数字人民币核心是通过央行系统,交易方和对手方直接交易,没有任何中间商的存在。同时,有了智能合约这一大杀器,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自动强制转账。基于上面两个特性,让我们重新思考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

跨境场景

首先,超美股或者港股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国内银行到国外银行的转账是都通swift体系完成的,这背后资金需要经过美元、欧元或者人民币所在央行来进行资金清算。同时还要经过多个中间行进行资金的流转。资金每经过一个银行,就要在一个银行做停留,同时也会被这个银行收取一定比例(或者固定金额)的清算手续费。

一般情况下,国际跨行转账到账时效最少T+1,转账手续费抽成一般在5%左右。如果使用数字人民币,排除风控审核等因素,因为不存在任何中间行,所以数字人民币是实时到账的,同时手续费也会非常低。这对于三驾马车之一的跨境来说,绝对是重大利好。

国家在一带一路场景也在推广数字人民币,摆脱以美国为中心的swift体系。如果一带一路沿途的亚非各国能够接受数字人民币,那么在这些场景下的跨境贸易(尤其是资金流动)将会随时随地进行。

B2B领域

从商家的角度讲,因为消费者直接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直接通过央行区块链转账到商户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所以就不存在中间的支付机构和中间行,也就不会存在“提现”这么一说,与之而来的提现手续费和到账时效慢也就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有了智能合约的加持,相当于把合同和资金流自动绑定,更容易减少赖账行为的产生。举个例子:

假如A公司和B公司签订一笔采购合同,如约定B公司只要收到A公司的产品后,B公司就给A公司打款100万元。传统的交易方式是合同确立后,有了法律约束。如果B公司收到产品不给A公司打款,就需要启动司法程序来进行追款。

但是有了数字人民币将完全不一样。基于智能合约,A公司可以和B公司通过代码的方式在智能合约上创建协议。协议约定当有物流公司的消息通知到智能合约后,智能合约就会自动把B公司的数字人民币100万元转移到A公司的账户上。这样就避免了公司赖账行为的产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商业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的验收标准都可以数字化,如果甲方拖着不验收,智能合约也就无法被系统触发,甲方账户的数字人民币依然无法结算给乙方。而这些,也不是单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G2B领域

通过智能合约的规则约束,政府的数字人民币财政拨款可以更加定点的被使用,防止传统人民币资金挪用,无法追踪的风险,举个例子:

国家有一笔扶贫专项,该专项用于购买化肥和种子。首先政府创建补贴的智能合约,同时往智能合约中注入补贴资金。合约规定,1)这些补贴的使用方只限于某些农户,且每个农户都有一定的额度;2)补贴一共一年,到期补贴自动退回政府账户;3)补贴的收款方只能是在政府报备过的农业商家数字人民币的账户

所以当农户购买完制定农业商家的化肥和种子后,输入在政府报备的商户信息,就可以通知智能合约,使用自己的额度,同时智能合约也会自动的把这些数字人民币转移到商户的数字人民币账户上。

如果农户没有在该商户买农用产品,而是买了一台Mac,因为智能合约中是没有Apple公司的信息的,所以这些钱也无法打到Apple公司。

通过智能合约,就能实现补助金的定点使用。这帮助政府更加强力的管控了补助资金,同时也让我们纳税人的钱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数字人民币和稳定币

随着前几个月美国天才法案的落地和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正式生效,稳定又一次在市场引起了渲染大波。

稳定币本质上就是和法定货币挂钩的比特币。关于比特币的文章可以参考:

七张图告诉你比特币长什么样

稳定币作为一种加密货币,继承了如比特币的某些关键特性:

  1. 匿名性,账户是一个hash值,所有的交易是通过hash进行的,即使交易在链上可查,也无法知道hash账户现实的主人是谁
  2. 实时性,转账交易可在分钟级内完成,7x24小时运作,打破了传统金融体系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壁垒,无需等待数日的清算周期。

同时,稳定币和法定货币(如美元和港币)是一比一挂钩的,即有人买了一块钱稳定币,那么区块链上就会有一枚稳定币产生。合规的稳定币发行方需持有等值的法定货币储备,以确保其偿付能力

因为市值不会剧烈波动,加上稳定币去中心化、匿名化和实时结算的特性,引起了很多人的追捧。

从全球视角看,稳定币已成为地缘金融的新舞台:

  • 对于美国来说,天才法案使得稳定币(和美元1比1兑换)得到监管,也就是说明美国开始认可稳定币,这样基于美元的稳定币的交易量就会迎来爆炸性的增长。因为匿名化的特性,甚至包括之前被美国制裁的国家(如俄罗斯等)也可以使用美元基准的稳定币重新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无疑又增加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 对于香港来说,是中国资金流动的出口。一般大陆的贸易资金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会经过香港。所以香港认可稳定币会进一步巩固香港港口城市的地位。通过使用基于港币的稳定币进行交易,将会大大增加跨境贸易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
  •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因为数字人民币已经有了稳定币大部分功能(如实时结算),且数字人民币具有可编程性、央行背书等特性,中国大陆大概率不会推行稳定币。而且由于中国外汇管制的特性,也不允许匿名化的美元、港元稳定币在大陆内流通。

所以,一句话来讲,稳定币是机会,但是在大洋彼岸。在大陆,不妨多看看数字人民币。